端午冷知識:與屈原啥關係?隻能“祝安康”嗎?
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裏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宋·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的重要節日,在曆史的演變中逐步成為全民參與、內涵豐富的節日。
近些年,端午節中蘊含著的文化內涵及習俗,比如:“能不能說‘端午快樂’?”“端午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等,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
端午節起源是什麽?又為何有各種別名?
端午節的名稱繁多,其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有端陽節、重五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之名源於中國先秦就已經成熟的關於天文曆法的科學體係。
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節,有時還突出它的正時是在午時,所以也叫重午節。據黃石考證,自先秦至兩漢,端午的日子每年變動,隨幹支紀日而定在五月的..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由於用幹支表示的節日不便記憶,逐步被數字日期所代替。後來端午一般固定在五月初五。
端陽節應該源於夏至。“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與夏至同。先節一日又以菰葉裹粘米,以栗棗灰汁煮,令熟,節日啖。”從《風土記》中,可以體現出端午節和夏至的習俗逐漸融合,食粽逐漸稱為端午節的文化習慣。
在民間,有些地方認為,端午節是農曆五月五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它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也有些地方叫“五月節”。
端午是吉祥的節日嗎?能不能說“快樂”?
端午節,夏季(午月)開端。這個季節,天氣開始進入暑熱時段,各種害蟲、五毒等滋生。古人常形容此間為“惡月惡日”“五毒盡出”。這個時節,老百姓會吃“五黃”、飲雄黃酒;拴葫蘆、掃把,掛五毒圖;采艾蒿,將艾蒿插在門上等,以表達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美好期許。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在民間,還有給孩子戴五彩繩、掛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孩子頭上寫“王”字等,都有驅除災害、瘟疫,求安康、吉祥的意思在裏麵。因此設立端午節的初衷是歡樂喜慶的,說“端午快樂”沒錯,但說“端午祥瑞”“端午安康”,顯然更為貼切。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誌,才逐漸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
端午節到底是不是紀念屈原?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比如: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屈原投汨羅江等,端午節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生清白,半世熬煎”。人們總會把它和屈原、龍舟、粽子聯係在一起。端午節、粽子就是為屈原而設,實則並不然。早在屈原誕生之前,吃粽子和端午節即已存在,是屈原這個文化符號將粽子、賽龍舟、端午節等已有元素聚合在一起,為農曆五月初五增添了新的含義,使得同中國人同樣古老的節日,沿襲千年,久盛不衰。
“五月五,是端陽……龍舟下水喜洋洋。”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以及《隋書·地理誌》都稱端午節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相關,各地百姓比較采信為紀念屈原的說法。不論是何種說法,其文化核心都源於人們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和強民愛國意識。
“唯其中國人民願意把他們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足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生活中,起著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遠在屈原死後,中國人民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原來與他無關的節日裏,才足見人民的生活裏,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聞一多說道。
全國各地、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端午習俗和傳說。這些傳說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它們是民眾集體的想象,傳承著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心願和對先賢聖人的真切追思。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肖雅文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係,茄子视频免费观看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