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在行動 地方實踐
本報訊(記者?郝文婷)為推動“雙減”工作落地落實落細,內蒙古通遼市研發“減負四件套”,即中小學校外培訓服務平台、家校互動服務平台、協同教研服務平台和備課授課服務平台等4套平台係統,推進“雙減”工作智能化、集約化、可視化。
據介紹,通遼市教育局研發的中小學校外培訓服務係統,分級設置了監督管理賬號,培訓機構注冊後需將培訓內容、招生範圍、上課時間、課程周期、教材掃描圖片、主講教師相關信息等全部上傳平台。係統設置了師生人臉識別簽到簽退管理模式,監管部門可隨時在線查看培訓機構培訓實況,並可查看一周內監控及課堂實錄回放,確保培訓內容與申報內容一致、授課教師與備案教師一致、學生上課時間與規定時間一致。同時,該係統還設置了“糾紛處理”受理功能,如培訓過程中家長與培訓機構出現糾紛,家長在線投訴後,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手機就會收到提示信息,如糾紛嚴重,監管人員可以申請銀行機構暫停培訓資金可用額度釋放,有效預防“卷款跑路”等現象發生。截至目前,通遼市已將576家校外培訓機構納入管理平台。
“此外,根據學生在校外培訓服務係統的實名登記注冊信息,茄子视频免费观看會動態生成每所學校學生在校外培訓情況的大數據分析報告,用數據找到各學校的學科薄弱點,幫助學校有針對性提高整體教育教學水平。”通遼市教育局政策法規科科長趙興聯介紹。係統同步開通了家校互動服務平台,在“雙減”工作中主要通過教學進度公示、作業公示,輔助學校統籌不同學科作業,控製作業總量。在作業公示係統中,要求各學科教師公示作業,並要輸入平均建議完成時間,確保校內作業減負。
為了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協同教研和備課授課服務平台”嵌入係統,主要用於通過跨校際、區域教研,形成教研助弱校、強校帶弱校,共備一節課,采用優質資源共建、共選、共用的形式縮小城鄉、區域、學校、教師間差距。
《中國教育報》2021年09月22日第3版?
本文轉載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內容均來自於互聯網,不代表本站觀點,內容版權歸屬原作者及站點所有,如有對您造成影響,請及時聯係茄子视频免费观看予以刪除!